提起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,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:他率领大家以每年治沙造林3万亩的速度,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,筑起一道东西长45公里、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。50多年来,三代白芨滩人坚持不懈防沙治沙,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,不仅使得昔日沙洲变绿洲,也实现了治沙致富齐步走。白芨滩林场处于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,位于银川市以东的沙山区,是防风固沙造林、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固堡垒。
随着国家林业的跨越式发展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立,给白芨滩的治沙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。林场改变过去一季造林、成活靠天的传统治沙模式,运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,重点推广以草方格固沙技术为核心,雨季穴播、营养袋造林,撒播草籽、秋冬两季植苗造林等先进适用技术,造林成活率从过去的60%至70%提升到现在的80%至90%,实现了造一片、活一片、绿一片。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魏蒙告诉记者,几代白芨滩人在与沙漠的无数次较量中,探索出五位一体治沙模式:在沙漠外围营造大面积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,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;围绕干渠、公路、果园建设多树种、高密度、乔灌结合、针阔混交的大型骨干林带,构成第二道生态屏障。
在两道生态防线的保护下,内部引水拉沙造田,培育经果林和苗圃。在田间空地,种植畜草,发展养殖业,形成牲畜粪便肥田、林草养殖牲畜两项循环产业。2015年,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沙漠公园试点,借此机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,进而实现了从五位一体治沙模式向六位一体综合发展模式的转变。
林地沙化严重,职工年均收入不过千,这是许多林场职工对当年生活的概括。为解决职工住房难、看病难、子女上学难的现状和资金严重缺乏、既要养人又要护林造林的局面,林场大力推行以家庭、联组或个人划片承包机制造林。得益于机制创新,林场职工积极性被激发出来。
过去全场每年完成治沙造林3000亩,现在每年完成3万亩。随后,林场先后成立3个绿化造林公司,承揽绿化工程,每年创收4000多万元,将近千万元的利润反哺治沙造林,为先进治沙技术的推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。后来,林场又建起了机砖厂、预制板厂、建筑工程队,在沙漠边缘引水推沙造田,发展果园5000亩,开发苗圃5000亩,建设温棚243座,固定资产由原来的40万元增加到1亿多元,林木资产由原来的500万元增加到6亿多元,成功走出一条以林为主,林副并举,多种经营,全面发展的兴场之路。
近几年,白芨滩林场职工收入增速连续保持在12%以上,2016年人均收入突破6万元。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,创造了改造利用沙漠、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范例,被国务院确定为推进宁夏经济建设重点推广模式。魏蒙自豪地说。
(记者许凌通讯员吴舒睿)。
本文关键词:中欧体育(Zoty),中欧体育网页登录入口下载,中欧体育全站app,zoty中欧体育官方网站,KOK中欧体育下载
本文来源:中欧体育(Zoty)-www.charkee.com